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友林
一张45万元的天价罚单终被撤销。然而,公众心中的问号并未消失: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菜品展示视频,何以招致如此重罚?权力的边界究竟在哪里?临沂市联合调查组出手纠偏,撤销了对饭店“发蛤蟆汤视频拟罚45万”的决定,并对五名责任人作出停职处理。这值得肯定。但喧嚣过后,更深层的法治命题亟待破解:个案纠正是起点,重塑权力运行的法治边界,才是根本。
审视兰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行为,在法治天平下暴露双重硬伤:其一,证据根基如沙上筑塔。仅凭一则菜品视频,便草率定性为《广告法》规制的“商业广告活动”,既未深究其推介意图,也未评估实际误导效果,完全背离了《行政处罚法》第五条“以事实为根据”的核心原则。其二,程序正义遭公然架空。当事人依法申请听证,执法者却漠视《行政处罚法》关于“较大数额罚款必须保障听证权利”的强制性规定,悍然拒绝,后又怠于依法送达书面决定。程序不仅是法治的外衣,更是约束权力、守护公正的制度筋骨。其崩坏足以瓦解公众对法律的信任。
此类执法失范并非孤例。病灶在于,某些基层执法已悄然偏离法治坐标:视法律为随意挥舞的棍棒,将市场主体当作予取予求的“资源”。当执法目标异化为“罚款经济”,当自由裁量权沦为寻租工具,法律便可能从公民的护盾,扭曲为伤人的利矛。国务院督查报告曾揭示,个别地方市监部门对小商户动辄重罚,其逻辑与此案如出一辙——权力一旦脱缰,微末职权亦能制造巨大不公。
撤销罚单与追责,仅是纠错的开始。重塑法治尊严,必须依靠制度性约束的不断加码:一方面,需锻造刚性监督闭环。上级机关、监察力量应主动下沉,对执法全链条实施动态监督,紧盯投诉集中、裁量空间大的领域。人大监督、司法审查要敢于对违法执法“亮红牌”,让每一起滥权案件都成为制度完善的契机。另一方面,执法思维亟需根本性转变。恪守“法无授权不可为”铁律,深植“比例原则”手段与目的相称,将对权益侵害压至最低。深圳的“说理式执法”、上海的“市场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”,皆以实践证明:刚柔并济的执法,更能抵达法治文明的高地。
当临沂的饭店老板挣脱天价罚单的梦魇,无数市场主体仍在焦虑中观望。此案如一声警钟:法治绝非抽象口号,它必须清晰刻画出权力的边界,让最微小的店铺也能触摸“免于恐惧的自由”。执法者,当成为法治火种的守护者,而非寒冰的制造者。唯有一次次裁量经得起法律审视,一条条权力边界清晰可触,一个个市场主体感受到公平正义,市场活力方能如春水奔涌,真正夯实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这一时代信仰!
我是九嶷山下的杨哥,法治思维,思虑法治!
责编:左爽
一审:左爽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